1. 行业属性与人才高流动性
工作强度大且环境封闭:畜牧业需要高度责任心和敬业精神,工作直接关系到食品安全,容错率低,导致部分员工因高强度工作或封闭管理(需长期驻场)选择离职。例如,牧原的工作强度较大,尽管薪酬福利优厚,但仍有人因不适应而离开。
基层技术人才匮乏:兽医、养殖技术员等岗位因收入较低、环境艰苦,高校相关专业毕业生转行率高,真正从业者不足10%,行业长期面临“人才饥荒”。
2. 企业扩张与战略需求
业务规模快速扩张:牧原从22头猪起家发展为全球最大生猪养殖企业,2024年出栏量达7160万头,业务覆盖全国25省,需大量人才支撑产能扩张。例如,其智能化猪舍、空气过滤系统等创新技术需更多技术型人才。
智能化转型需求:牧原推动智能化养殖(如巡检机器人、AI疾病监测),对具备生物技术、机械自动化等复合型人才需求激增,传统劳动力结构已无法满足。
3. 薪酬激励与人才筛选机制
高薪吸引但绩效导向:牧原以“真金白银砸人”策略著称,如高级养殖技工月薪可达3万-4万元,但薪资与绩效强挂钩(如批次化工资),需熟练技工高效管理猪群才能获得高薪,部分员工可能因考核压力或技能不足被淘汰。
“选优留才”文化:牧原强调开放共享的企业文化,鼓励员工创新,但淘汰机制严格,不适应者会自然流失,形成“大浪淘沙”式的人才筛选。
4. 员工个人发展阶段的自然流动
人生阶段变化:如毕业、结婚、生育等人生节点可能促使员工调整职业规划,尤其年轻人对封闭环境接受度较低。
晋升通道与职业倦怠:尽管牧原提供晋升机会(如储备干部岗位),但部分员工可能因长期未达预期发展空间而离职。
5. 行业周期与竞争加剧
猪周期复苏带动招聘:2024年行业进入上行周期,牧原等头部企业通过高薪抢占人才,以巩固市场地位。同时,跨界企业(如恒大)高薪挖角,加剧人才竞争。
总结
牧原的持续招聘既是行业共性(如人才短缺、高流动性)的体现,也是其战略扩张与智能化转型的主动选择。通过高薪和绩效激励吸引人才的同时,严格的筛选机制和行业特性也加速了人员流动,形成“招聘-筛选-优化”的动态平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