超频是眼下计算机硬件发烧友谈论最多的话题,通过简单的设置,低频率的CPU可以稳定运行在更高频率,
关于超频:点评史上CPU十大超频王
。毫无疑问,超频也是提高产品性价比的一条捷径。有经验的超频玩家都有这样的体验:与其在后续散热措施中绞尽脑汁,不如在产品选购时未雨绸缪,这才是提高超频成功率的正确方法。我们此次为大家总结了史上十大CPU超频王,让那些没有经历过疯狂年代的读者也能回味一下当年的快感。事实上,正是主板和芯片组的鼎立支持才让我们有了与超频亲密接触的机会。在我们的此次评选中,并不考虑一些极个别的特殊情况,而是要求入选产品具有普遍较高的超频成功率。与此同时,入选产品在当时还应当是公认的性价比之王,这才真正符合超频的原则:以小博大,追求最出色的性价比!
我们通常所说的CPU纳米制作工艺并非是加工生产线,实际上指的是一种工艺尺寸,代表在一块硅晶圆片上集成所数以万计的晶体管之间的连线宽度。按技术述语来说,也就是指芯片上最基本功能单元门电路和门电路间连线的宽度。以65纳米制造工艺为例,此时门电路间的连线宽度为65nm。我们知道,1微米相当于1/60头发丝大小,经过计算我们可以算出,0.065微米(65nm)相当于1/920头发丝大小。可别小看这1/920头发丝大小,这微小的连线宽度决定了CPU的实际性能,CPU生产厂商为此不遗余力地减小晶体管间的连线宽度,以提高在单位面积上所集成的晶体管数量。采用65纳米制造工艺之后,与90纳米工艺相比,绝对不是简单地令连线宽度减少了35纳米,而是芯片制造工艺上的一个质的飞跃,《关于超频:点评史上CPU十大超频王》()。
如今最新的65纳米制作工艺可以在不增加芯片体积的前提下,在相同体积内多集成将近一倍的晶体管,使芯片的功能得到扩展。目前Pentium4(Prescott核心)处理器其内部的晶体管信位宽度为50纳米,而使用65纳米技术后,处理器内部的晶体管信位宽度将缩减至44纳米。毫无疑问,信位宽度越小,晶体管的极限工作能力就越大,这也意味着更加出色的性能。
当前最先进的65纳米制作工艺
事实上,这一发展模式一直延续着,下表是历代微处理器与制作工艺发展之间的关系:
微处理器制作工艺工作主频中位数二级缓存804860.5微米50MHz无Pentium0.35微米133MHz无(主板外置)PentiumII0.25微米333MHz512KB(芯片外置)PentiumIII0.18微米750MHz256KBPentium4(Northwood)0.13微米2.6GHz512KBPentium4(Prescott)90纳米3.0GHz1~2MBPentium4(Presler)65纳米预测4.8GHz2~4MB
Intel486DX33
33MHz是什么概念?对于如今已经见惯GHz级别CPU的网友而言,这简直是不敢想象的。然而对于当时的DOS应用程序而言,33MHz还的确是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。不过依然需要指出的是,由于当时出现的DOS4GW接口令多媒体应用概念逐渐兴起,再加上内存价格终于破冰而降,因此大胆的软件设计者开始对CPU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。不仅如此,就连Windows95也在若干年后将486DX66作为最低运行标准,可见486DX33处理器的综合性能正好无法满足下一代应用的需求,此时超频变得极为迫切。